■熊丙奇
建立常態化校長交流輪崗制度的過程,也是構建義務教育全新生態的過程。要在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的同時,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,尤其是教育教學自主權。
8月25日,北京市正式發布“雙減”政策下推出的優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施細則,交流的主要形式包括區域內校長交流輪換、骨干教師均衡配置、普通教師派位輪崗三個維度。
而在這之前的7月31日,深圳市也明確提出推行大學區招生和辦學管理模式,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,以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,優化教育結構。
有網友把北京和深圳作為率先探索建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的“先行者”。而其實,早在2010年發布的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(2010-2020年)》就提出,要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,實行縣(區)域內教師、校長交流制度。2014年,教育部更明確提出,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縣(區)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、常態化。但從實際情況看,建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的地方并不多。
北京提出大比例、大規模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,傳遞出動真格的信息。真正意義上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,具備兩大特點,一是全員化,符合條件的所有校長教師都要進行交流輪崗;二是制度化,要定期進行交流輪崗,如每五年教師必須輪崗一次。在筆者看來,建立常態化校長交流輪崗制度的過程,也是構建義務教育全新生態的過程。
首先,這需要地方政府擯棄“名校情結”,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首要職責?!读x務教育法》明確規定,促進學校均衡發展,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,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。但過去10多年來,許多地方不僅重點校仍然存在,還冒出許多變相的重點校,如“新優質?!薄懊餍切!钡???梢哉f,建名校的思維,阻礙了校長教師的交流輪崗。
其次,要在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的同時,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,尤其是教育教學自主權。對于校長教師交流輪崗,不少家長擔心這會影響學校教育質量,讓所有學校都變得平庸。解決這一問題,就需要改革對教師的管理和評價體系,促進教師職業化、專業化發展。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,要求把教師從“學校人“”變“系統人”,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貢獻,進行專業同行評價。如此,在辦學條件均衡基礎上,可促進學校辦出高質量和特色。
建立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,需循序漸進。當前,應著力在縣(區)域內,包括區域內的學區內、學區間推行全員交流輪崗,做到區域內所有學校師資配備一致。當然,這需要考慮教師的實際情況,切實解決交流輪崗的后顧之憂。在初期,可以通過績效工資傾斜的方式引導交流輪崗;而在進行全員交流輪崗后,則應整體提高教師的待遇,更好地保障教師的權利。
而在實現區域內教師常態化交流輪崗后,則要進一步推進跨區域的教師交流輪崗,從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均衡,發展為實現省域均衡。與之相配套,需強化省級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。
(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)